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数据整合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非凡新城”这样诠释创新发展
0
发布时间:2017-07-14 浏览数:2987 来源:新华日报

  二十多年前,中新两国拉开了两国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序幕,开启了两国政府间深层次合作的先河。苏州工业园区引入新加坡的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经验,在昔日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上,建成了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自开发建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2016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同比增长7.2%;财政收入288.10亿元,增长12%;新增注册外资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23.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903亿元。

  除了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苏州工业园区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文化民生、城市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共同绘制的蓝图构想,树立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关于答好“创新四问”,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实施意见》。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园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攻方向,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创新四问”,努力走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最前列。

  “2+3”体系构建产业高地

  “开车途中想要导航、听音乐、打电话,但不方便操作,这种环境下,通过语音向智能车载设备发出指令,最安全省心。”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龙梦竹介绍,企业瞄准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三大领域,研发出完全人机对话、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声纹识别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已广泛应用到垂直行业搜索、智能设备控制等领域,大大提升了产品人机交互体验,让智能化的数字生活逐渐成为现实。

  思必驰是土生土长的园区企业,由剑桥大学团队创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的人工智能语音公司。在园区,围绕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一批像思必驰这样的创新企业正加速集聚。

  今年3月,园区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和若干发展意见,在云计算产业基础上,提前布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园区要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立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培育2-3家十亿级、1-2家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这些政策利好为园区的人工智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园区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以及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30%左右。2016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70亿元、380亿元、350亿元,分别增长24%、36%和25%,三大新兴产业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超20%。

  产业发展“有高原也有高峰”。创立不到6年的信达生物,第一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卖给了世界500强、国际医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首付以及后续各进展阶段的付款共计将达33亿美元,震动世界同业。信达生物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俞德超说,到2020年,随着五种新药上市,公司的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亿元。

  开发建设以来,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了“2+3”特色产业体系。其中,“3”即是指三大战略新兴产业。“2”则是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经过23年发展,园区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了156个项目,上亿美元项目14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

  近年来,园区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推动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目前,园区拥有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36家、占全省20%。

  “人才红利”助力创新发展

  “新国大先后派出过40余名教授及高管到苏州工作,希望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这个平台,有效连接新国大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乃至江苏的产业,将教授们掌握的技术、专利用活用好。”在7月初召开的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谢贤宁表示,依托中新园区合作的大背景,新国大苏研院围绕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园区核心产业方向开展研究和产业化工作,7年间孵化了49家创新企业。

  一个科研平台带动一批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创新企业,这样的佳话在园区并非个例。此次“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上,全省10家重点大院大所中,有3家位于园区。

  看中这里的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校纷纷抛出橄榄枝。去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在园区设立先进研究中心,这是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今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落户园区,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的相关项目……更多的创新创业故事正待续写。

  如今走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上,但见长不足千米的马路两旁,云集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行走其中,稍不留意就从一个学校走到另一个学校。

  丰厚的科教资源,是园区聚力创新的关键支撑。然而过去,园区一无高等院校、二无科研院所。面对创新资源紧缺、创新土壤贫瘠等短板,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拿出10平方公里,从招商引资向招院引所齐发力,大力引进高校,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

  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等“国家队”科研院所10家,培东纳米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微软苏州研发中心、协鑫中央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高等院校29所。

  借鉴麻省理工大学和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模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园区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得益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外溢”,园区站上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

  筑好巢,引来凤,近年来,园区深入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等制度,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总数分别达141人、161人和230人,其中创业类千人57人,占全国比例超过6.5%,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全国开发区首位。这样的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省乃至全国罕见。

  人才红利加速释放,科技创新产业就成了有源活水。数据显示,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是苏州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占全市一半,各类指标在全省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建设宜居宜业“新天堂”

  主干道没有路边店、高峰时段不堵塞、大暴雨“不看海”、居民出门五百米就有邻里中心和公园……一流的规划是园区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成为园区的靓丽名片。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借鉴新加坡成熟经验,园区的城市建设与当初的规划蓝图基本保持一致,开发过程中制定的300多项专业规划一一得到落实,不仅在整体上实现了形态的有序协调、业态的合理布局和生态的有机融合,而且在细节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虽然是“工业园”,但园区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坚持产业与城市同步推进,实现了产城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融。近年来,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去年达43.8%。金鸡湖中央商务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808家,税收“亿元楼”达23座,经省市区认定的各类总部机构67家。

  同时,园区严格环境准入,实施环境“一票否决”制,大力推进生态优化行动计划,每年推进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治理项目。目前,园区万元GDP能耗为0.254吨标煤,人均绿地面积29.1平方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既是宜居新城,又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园区办厂,拿到地后要办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以前要跑很多部门,费时费力。”苏州三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2015年8月园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后,企业只要将材料提交到审批局,就可一站式审批。如果是急件,还可以在允许范围内申请“全流程帮办”服务,很方便。

  园区行政审批局局长江帆介绍,在园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上,运行着20多个部门、60多个系统、750个图层,实现了各类地理要素在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环保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共享。江帆说,从地上到地下,大到总体规划,小到每一个建筑物、每一户、每一个路灯、每一个垃圾桶、每一棵树都有唯一的坐标。

  高端制造、高端商务、高端人才等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在园区高度集聚,这一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园区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倡导“店小二”精神,不断丰富亲商服务内涵,努力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作为省和市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排头兵,苏州工业园区大胆实践、持续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赋予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新的内涵,为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