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是绵阳的“头等大事”。面对这场“大考”,绵阳系统梳理“迎考”任务清单,突出军民融合特色,提出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加速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多次在人才工作会、引才引资交流中语重心长地说:“当前,绵阳正处于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
自2013年起,绵阳每年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该市四大班子领导悉数到场,并对优秀的人才项目给予丰厚资助:最近4年全市已累计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75亿元,共资助520个人才项目……绵阳人才开发体系建设实现固本强基、机制创新、乘势而上,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到绵阳去”正变成一股涌动的潮流:近几年来,全市共引进154名高端领军人才、624名博士、2026名硕士到绵阳创新创业,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0.1万人。其中,人才最为密集的“两新”产业,上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全省领跑;人才聚集最快的电商产业,销售额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二。
加快中国科技城建设,绵阳正广招贤才,汇聚起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的“智力引擎”!
政策给力
人才成为撬动绵阳发展的“智力引擎”
“着眼于做大人才总量,在人才引进上有新突破。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在人才工作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形成多层次引才体系,创新多元化引才模式,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拥有20多万科研人员,支撑起绵阳国防军工重镇地位,并催生出全国领先的军民融合产业,仅2015年,规模就达到1550亿元。但近年来,绵阳人才工作却遭遇新挑战。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地处内陆的绵阳在区位、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如何增强人才的吸引力?绵阳梳理出了清晰的思路:吸引人才,关键是提供让人才干成事的环境!为此绵阳从机制体制入手,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引导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当中。针对人才工作牵涉面广的特点,绵阳成立了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成员单位不仅有组织部、人社局等传统的“人才部门”,还包括了科技局、经信委等业务部门。
2013年,绵阳围绕五大重点领域,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建设的意见》,此后绵阳陆续出台了16条相关政策,其力度和覆盖面均位居全省前列:不仅涵盖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领域,更优化了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
用活人才存量,在人才培养上有新突破: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改进高等教育育才模式,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解决好人才管理行政化、“官本位”问题,解决好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解决好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给人才“松绑”,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有实绩、有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
打造开放式人才合作发展平台,在人才流动上有新突破:构建全方位合作格局,打造一批开放合作品牌,发挥好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决定性作用,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渠道,以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增添发展新动力。
补齐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短板,在人才智力扶贫上有新突破:加强对基层和贫困地区的人才智力支持,完善人才服务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支持贫困地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专业人才服务基层平台,推动各类人才在基层施展才华、干事创业。
以撬动产业发展为例,连续4年绵阳出台政策,将“招商”与“招才”结合,每年拿出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落户绵阳的技术先进、成长性强的投资类产业项目,主要用于项目团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
宜居宜业
幸福绵阳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乐土”
“城市非常漂亮,绿化也很好,与很多欧洲城市差不多。”在宜居方面,绵阳得到了许多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认可。如今,随着2015年启动的“美丽绵阳工程”完工,通过绿化、美化和亮化的提升,主城区“三江六岸”变身为城市景观带。绵阳宜居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为赴绵发展的人才提供国内一流的生态生活环境。
“在绵阳,我们大力宣传表扬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拼搏精神,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彭宇行说,人才竞争就是环境竞争,绵阳还需在强化服务保障、人才培养开发、引进聚集、流动配置、评价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把绵阳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政务服务环境最优越的城市之一,推动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
与之相映衬的,是绵阳人才软环境方面的力度,不仅可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还包括免费场地、金融等支持,以降低创业风险。现在,绵阳每年对扶持人才创业成效显著的银行、风投、科技保险、担保公司等给予奖励,最高可达30万元,同时绵阳还新设立了两家创投基金,为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近16亿元的融资和风险投资。
为更好地服务高层次人才,绵阳还实施了市委常委联系重点人才制度,连续两年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同时对优秀人才落户、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实现专人负责。即便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也能在绵阳找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为解决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绵阳在孵化器周边建成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500套,还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大学生安居补助,从而调动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汇聚成绵阳创新创业发展的时代大潮。
“双创”引领
探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绵阳经验”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呼唤创新人才。而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科研人员,是绵阳最大的创新资源。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创新创业浪潮中来,是绵阳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为此,绵阳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通过人才专项资金的扶持,为入驻平台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场地、技术指导、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而随着团队孵化为公司、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绵阳的政策也一同“成长”,渐渐向研发平台、创客俱乐部、创业示范园等领域拓展。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绵阳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发挥每年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聚焦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等关键环节,精准实施四大重点人才工程,引导军民融合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掀起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热潮。
近几年来,绵阳围绕信息安全、核医学、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等领域,大力实施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军工单位民品研发团队(“民参军”企业研发团队)、军民融合企业“涌泉团队”、军民融合领军服务团队资助计划,打造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保障科技成果在绵转移转化,释放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绵阳着眼长远,率先实施军民融合学科(专业)团队培育资助计划,鼓励在绵高校新设军工专业、军民融合专业,积蓄全面持续发展后劲。
绵阳在扎实抓好全创试验“头等大事”,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五大体系”中,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绵阳经验”,其中“在绵国防科研设施资源共享”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2条经验,获得中央充分肯定。“绵阳市军民融合整体推进”入选“2016四川十大经济影响力事件”。绵阳大力实施的“两个一号工程”,去年“两新”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500亿元、1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3.5%、35.4%,继续保持全省领跑优势;网络交易额突破2400亿元,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去年,绵阳在积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2项改革事项入选“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