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推荐 >> 理念创新
用特色小镇“密钥”打开腾飞大门
0
发布时间:2017-06-26 浏览数:1709 来源:南方日报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特色的镇域经济,或者说传统专业镇,是中山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但随着镇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专业镇发展模式已然成为阻碍中山经济进一步腾飞的桎梏。

  实际上,目前中山面临的“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的“四个难以为继”重大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传统专业镇发展模式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突破了中山传统专业镇的发展模式,就是找到了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的密钥。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特色小镇理念,在2016年7月经由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助推下,已向全国各地迅速渗透。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聚焦高端要素、挖掘人文底蕴、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载体,有利于突破传统专业镇创新不足、发展乏力以及由粗放式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环境、人才和城市发展等问题,有利于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提升新型专业镇核心竞争力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山经济转型发展和“三个适宜”城市目标的新模式。

  对于中山培育特色小镇,笔者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培育模式。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也不同于开发区、工业园和旅游区,运作模式需有所创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要划分清楚。总结国内特色小镇的培育经验,典型的创建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并且做好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各项工作,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向全国招商。可见,这三种特色小镇培育模式都不同于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专业镇培育模式,政府和市场的角色有了更明确的区分,政府主要发挥规划管控、项目的定位、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配套等作用,而项目具体的策划、运营、招商等交由市场承担。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说到底,特色小镇的根基在于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对中山来说,抓好特色产业有两方面的要求,首先,特色小镇特别是产业类、科技类小镇的培育过程中,要专注于产业本身的发展,不能以旅游功能取代居住功能,掩盖产业功能;其次,发展特色产业要采取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相区别的方式,要更加注重产业的精细化发展。以浙江特色小镇为例,其产业定位上素来强调“特而强”,而非传统块状经济所强调的“大而全”,在这种发展思路下,浙江明确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旅游、慈善、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把产业特色化、高端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建设。

  与浙江类似,中山也拥有一批传统的优势产业如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等,同时一批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也已快速发展起来。由此,中山培育特色小镇可借鉴浙江的发展经验,在彻底厘清和深入分析小镇的产业情况,在资源分布、商业资本、传统文化等基础上,锁定产业特色,精准项目招商,创新整合资源,实现企业成长和发展特色产业。

  三是充实文化底蕴。特色小镇强调“产城人文”相融合,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精神内核。目前,国内大多数特色小镇的培育已经比较重视当地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贵阳的时光贵州特色小镇项目独辟蹊径,以当地几千年的屯堡移民文化为主题,将其融入到小镇的建筑设计、旅游休闲、饮食消费、民俗活动等环节中,为小镇注入鲜活的文化品味,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提升。中山作为伟人故里,既传承了香山文化伟人精神,保育了岭南水乡文化,也发展了与传统专业镇建设一同成长起来的特色工业文化,如大涌红木文化、古镇灯饰文化等。在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要对中山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创新表达形式,提升文化创造力,从而丰富小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中山要突破传统专业镇的发展困境,实现从传统专业镇到特色小镇的跨越,首要任务是在传统特色产业及其培育起来的产业链条产业系统的基础上,升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即把产业特色化,同时补齐“生活、生态”的短板,把小镇社区化,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适当拓展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宜创、宜业、宜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