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业就业
农民创业也玩起了“文艺范儿”
0
发布时间:2017-06-19 浏览数:1086 来源:四川日报

游客正在体验制作陶艺

  慕“文创”来的游客,带来了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这几天,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12组的彭双英正在计划着把自家的餐饮业务给“转手”出去,“实在是忙不过来了!”让彭双英忙得不亦乐乎的是她家开的草木染坊。

  去年,彭双英家开起了一个草木染坊,顺带做采茶制茶体验和餐饮。这个“创业项目”,在甘溪镇的本土村民中首开先河。“大多数村民一说跟乡村旅游相关的创业,都是开个农家乐,搞点餐饮、游客采摘体验这些。”甘溪镇副镇长罗艳说。

  明月村,是一个以陶艺为核心发展文创产业的“文创村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有特色,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慕‘文创’之名而来的游客,也自带了一股‘文艺’的体验新需求。”罗艳介绍,对接这种“新需求”,明月村的本土村民自主创业的“文艺范儿”项目,目前已经出现了5家,“今年预计还会有增加”。

  草木染业务太紧俏,村民决定“砍掉”餐饮

  彭双英的首开先河,看上去更像是一次长期耳濡目染后的“创业点子迸发”。

  自主创业前,彭双英在入驻明月村的“远远的阳光房”文创项目打了半年工,学会了草木染技艺。而这个项目的火爆,也让彭双英从中看到了商机,她下定决心自主创业。

  彭双英家的草木染坊于去年5月1日正式开张,截至目前已经收入6万元左右。“今年草木染坊的收入预计七八万元,加上采茶制茶卖茶预计的四五万元,全年收入还是很不错的。”现在,彭双英家的草木染坊已经紧俏到“一般只接待提前预订的团队”的程度,她正准备取消餐饮这一块,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草木染坊的业务中。

  看到这种“新需求”的,还有村里的张学勇一家。

  32岁的张学勇是一位青年陶艺家,在成都开设陶艺工作室、书法工作室多年。看到村里的陶艺文化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张学勇决定“返乡创业”,并把他的爷爷张崇明也拉了进来。张崇明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邛窑技艺传承人,现在当起了86岁的“创客”。

  张家陶艺体验馆于去年春节正式开张,根据张学勇的估算,截至目前已经接待游客近2000人次,收入5万多元。

  针对“新需求”,开展整套“创业课程”培训

  “自己能够敏锐地发现这种‘新需求’,并敢于动手尝试创业的本土村民,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引导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负责人陈奇说。

  据了解,根据明月村乡村旅游的游客“新需求”,甘溪镇联合“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成都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入驻的文创项目,为村民提供相关的免费培训课程,除了草木染、篆刻等文创技艺外,还包括创业理念,创业项目策划、宣传、经营管理知识等。

  上了几次培训课程,原本准备做餐饮的明月村村民唐艳秋家里的创业项目加入了“木雕体验”业务,“接下来还准备增加陶艺体验”;做了多年豆腐的邓勤君,开始推出“做豆腐体验”业务,并建起了一座带有空中花园的民宿。

  虽然有成效,但罗艳觉得“能满足游客‘新需求’的项目还远远不够”:目前村里的草木染、陶艺等体验项目游客爆满,有些甚至要提前1个月预订才有位置。

  “这也厘清了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罗艳介绍,去年的培训,重在让村民感受,随意性比较大。“今年的培训,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更加严格。限制人数并进行学时考核,要达成培训成果的‘精准转化’”。

  6月下旬,明月村新一轮草木染集中培训又将开始。参加了去年那次草木染培训的8组村民郭华碧早早就报了名——她后悔自己去年学得太“水”了,家住“远远的阳光房”的隔壁,眼看专门从成都市区甚至市外来“远远的阳光房”和彭双英家草木染坊体验草木染的人群络绎不绝,“今年一定好好学了,把染坊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