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工业制造,材料先行。而几个月前,深圳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新材料被列为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深圳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300亿元。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
新材料产业正成为深圳全力竞逐的一片新“蓝海”。
今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印发,提出到2020年,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
而几个月前,深圳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新材料被列为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深圳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300亿元。
接连不断的利好,触发了深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加速引擎。一批市场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开始深度介入新材料应用领域,与新材料产业形成有效联动。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面对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圳的新材料产业现状如何?正在进行哪些战略部署,有无取得群体性突破?其在工业领域又产生着怎样的革命性影响?
“黑马”频出
多个细分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飞上临近空间!去年底,光启“旅行者”2号近40米直径的超大囊体,充入经过精密计算的氦气后,携带总重量超过1吨的主舱,成功升空。按计划,“旅行者”2号将进入海拔20千米以上的临近空间,完成13项以上临近空间实验及测试。
20公里—100公里的临近空间,其所具备的低温、低压、高辐射、高臭氧环境是最坏的组合。要保障飞行器的顺利运转,离不开其所使用的囊体材料。
近日,光启重要基础科研生产基地——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向媒体开放,而在光启坂田超材料基地,其在2012年7月正式投产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目前已平稳运行4年,具有年产10万平方米以上超材料板的生产能力。
把世界“掰弯”,是深圳柔宇科技及其董事长兼CEO刘自鸿的“小目标”。其创造的“柔性世界”科技感十足:可卷曲穿戴手机原型FlexPhone、采用柔性传感器的3D头戴影院Royole Moon、柔性电子弧形汽车中控、新型柔性PC、柔性智能台灯、柔性智能水杯……
这位“80后”深圳企业家29岁时,也就是2012年在硅谷、深圳、香港创立的柔宇科技四年市值便突破30亿美元,并在2014年创造了打破世界纪录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其厚度仅有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
光启、柔宇之外,不久前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吕坚教授团队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钠镁合金材料。据了解,此款超钠镁合金材料,属于国际尖端新型材料,其强度较现有超强镁合金晶体材料高10倍,变形能力较镁基金属玻璃高2倍,在消费电子、航空及假肢材料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
与此同时,华讯方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块石墨烯太赫兹芯片;华为正发力如何将石墨烯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比亚迪埋头酝酿石墨烯—磷酸铁锂电池;位于深圳光明新区的贝特瑞,正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负极材料完整价值产业链的企业。
据了解,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企业,贝特瑞生产的锂电负极材料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长达10多年的垄断,已抢占30%的全球市场份额,目前其拥有10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为三星、松下、LG等世界级企业在电池原料层面提供定制方案。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新材料领域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创新载体达11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新材料领域申报相关专利1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000余件,编制或参与制定标准400多项,在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等领域已跻身世界前沿,尤其是在石墨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美国、以色列相近。
角力“风口”
深圳加速拓展新材料产业版图
在此背景下,深圳的新材料产业版图也开始加速谋划。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深圳就出台了《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深圳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各安排1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方面。
但这远远不够。
今年年初,深圳市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新材料更是被列为深圳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深圳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300亿元。
具体而言,将提升电子信息材料竞争能力,推动绿色低碳材料的创新发展,促进生物材料的应用示范,提升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
其中,扶持方式给出直接资助方式、股权资助方式、贷款贴息方式三种。股权资助方式最高额度达3000万元,贷款贴息的最高额度则为1500万元。
在《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中,深圳也已将推进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纳入重点领域,其中,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公共平台建设更是纳入重点项目。
今年4月21日,“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市民中心举行授牌仪式。通过这一创新中心建设,将解决一批制约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推广一批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通用技术,创制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产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成果,促进深圳市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据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李音介绍,深圳目前已有近3000家新材料企业,分布在支撑领域、优势领域和新兴领域等三大领域。其中,支撑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细分行业,包括比亚迪、南玻等一批百亿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型功能材料、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等细分行业,如通产丽星、王子新材等领军企业;新兴领域主要是超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细分行业,包括光启、德方纳米等技术领先的企业及研究机构。从产业规模看,优势领域占深圳新材料行业的半壁江山,支撑领域约占1/3。很多在外界并不出名的中小企业,却在各个细分领域排名全行业前列。
决胜关键
完备产业链吸引资金人才纷至沓来
任何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资本引擎的拉动,新材料行业亦是如此。近年来,新材料产业投资如火如荼。“‘十三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25%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值将超过6万亿元。”紫荆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国文表示,在前沿新材料领域,有望形成一批潜在市场规模在百亿至千亿级别的细分产业。
而深圳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优势特色突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373.4亿元,同比增长19.6%;产业规模超过165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23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庞大的市场规模,难以预计的应用空间,新材料产业正被各路资本加速拥抱。
3月29日在深圳举行的2017中国新材料资本技术春季峰会,吸引了1000余位上市公司高管、知名新材料企业家、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知名投资人、金融机构负责人等出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始院长、国内科技领域天使投资专家,被称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的冯冠平就是其中之一。
冯冠平说自己有两个梦想——能孵化出2个在高科技领域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一个是超材料,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另一个就是石墨烯。”
2015年,年近七旬的冯冠平创办了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申报了80余项专利,围绕石墨烯发热应用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好评,估值已达2.5亿元。在冯冠平看来,深圳已拥有全国最大的石墨烯应用市场,锂电池、电动汽车、手机企业众多,产业链配套条件全国领先。
曾在联想、比亚迪工作过的喻东旭走过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配套最完善、创新力最强的还是深圳,能保障企业在最短时间做出一个产品。于是他在龙岗区创办了华科创智,希望将一种名为银纳米线的材料快速产业化,推向全世界。
“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深圳创新基础好,在新材料发展上前景可期。”新材料在线ceo赵文丰表示。
李音也分析道,材料属产业链的上游,科研投入大、周期长,深圳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学研合作。尽管深圳在新材料领域并不具备资源优势,却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超材料等领域实现了领跑,主要原因是市场的推动与政府的培育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深圳未来发展动力不容忽视。
国际学界的新动向也正传达出对深圳的巨大信心。今年4月初,号称能颠覆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造访深圳,意欲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洽谈相关合作,充分利用深圳的市场化优势和产业化能力,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尽快推动石墨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石墨烯如何更快走出实验室?石墨烯之父来深圳寻找答案。”
链接
石墨烯产业面临“洗牌”
深圳如何蓄力突围?
在深圳新材料相关产业布局中,石墨烯可谓是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石墨烯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产业革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深圳今年实施的创新“十大行动计划”中,明确把石墨烯列为“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和“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石墨烯技术产业化。
无可回避的是,石墨烯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3年后,如今应用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以及过度炒作等问题日益严重,行业第一轮“大洗牌”趋势已经显现。
如何摆脱同质化竞争现状,确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深圳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4月21日,“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市民中心举行授牌仪式。通过这一创新中心建设,将解决一批制约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创新中心符合深圳发展实际,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深圳现有和未来产业发展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实现深圳石墨烯产业两链融合的完整体系。
据深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发专利领先,规模化生产起步,是目前深圳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经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深圳在石墨烯领域已培育和引进了10余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建设了10余家相关科研创新载体,培育了20余家石墨烯相关的企业,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发表石墨烯相关SCI论文400余篇,申请相关专利700余件。
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石墨烯在储能和导热器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亚迪正全力着手研发石墨烯—磷酸铁锂电池;中国宝安集团控股的贝瑞特公司拥有多项石墨烯发明专利,其作为国内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已着手开展石墨烯储能电池的研发进程;深圳粤网节能公司已研发成功公斤级单层石墨烯量产解决方案,主力生产石墨烯粉体和薄膜材料;烯旺在石墨导电、导热、防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发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未来,深圳还将推动标准制定,鼓励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在石墨烯应用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