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年轻的孵化团队,成立仅有四年。他们又是一个高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孵化出的高新科技企业已超过160家。这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团队“中科创星”,一家专注于“硬科技”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
2017全国网络媒体“发现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西安光机所,探访这里“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如何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转变“科研价值观” 专注“硬科技”孵化
作为我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创建于1962年的西安光机所,近年来因创业孵化而屡屡被同行“聚光”,关键就在于其“科研价值观”的转变。
2013年,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正式成立,逐渐打造出融“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博士说,“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除了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还应切实面向民生需求,把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
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十二五科技成果展厅中,采访团成员们被众多“硬科技”项目所吸引。医学数字红外成像系统,可以应用于早期病变的筛查,方便身体亚健康检测;站在屏幕前方,面向摄像头就能测出心率;可以不换滤芯循环使用、一天耗电仅0.5度的离子风空气净化器;解决交通和物流问题的多功能无人驾驶电动车……一件件高科技展品让采访团成员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这些由“中科创新”孵化出的企业项目,只是众多孵化成果的冰山一角。截止目前,中科创星共孵化出高科技企业160余家,其中引进海外高端创业团队60个,累计引进1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5名“百人计划”人才,新增就业5000人;已有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另有3家企业完成股改、即将上市。2017年计划孵化200家企业,2020年孵化1000家企业。
“‘中科创星’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贴身增值服务,包括物理空间、科研平台、投融资、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务服务、创业培训等。”米磊说,这里给创业者提供的科研人员、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可以开展研发,天使轮融资让企业有了启动资金,而从公司注册、组织架构、到创业培训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又解除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能够让企业快速成长。
米磊将这样的孵化方式称之为“热带雨林”模式,“过去研究所成果转化采取的是农田模式,专注于‘铲除杂草’。而热带雨林模式更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自由地生长。”
把握信息产业“风口” 驱动陕西经济新增长
今年年初,小米公司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会上展示了中国政府资金资助小米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智能手机芯片。这也意味着,继三星、苹果、华为之后,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有能力同时研发设计芯片和手机终端的企业。
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来,连小米这种此前重营销驱动的企业都开始研发芯片了,更能表明做芯片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属于核心竞争力,是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对陕西来说,从一个科技大省成为科技强省,如果将芯片做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弯道超车的机遇。”
事实上,陕西在发展芯片方面态度是明确的,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了要支持西安光机所建设先导技术研究院的规划。陕西光电子集成先导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思申介绍说,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光电子集成电路为发展方向,集该领域国家战略智库规划、国际前沿产业化技术研究、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创业投资与孵化为一体的创新机构。目前,光电子集成产业已经获得了40多项的专利。
“大家熟悉的魅族等手机的HiFi功能,就是用的我们这里生产的HiFi音乐手机时钟芯片,拥有全球领先超低相位噪声技术,关键指标相位噪声全球最低,出货达到了600万颗。”这家芯片公司正是光机所孵化的企业之一,张思申说,和很多其他投资的芯片企业一样,当初的天使投资如今都已经有了几倍的回报率。
“随着‘宽带中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加快推进,光电子集成产业已经被推到引领下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风口’,先导院的建立,可以迅速将我省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张思申说,作为“高附加值、高智密型、微能耗”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支撑、渗透、辐射和引领作用,成为驱动陕西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支柱。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西安在科技方面雄厚的技术储备,也了解到西安的‘硬科技’成果与实力。”镁客网记者萨向东说,近年来,光机所在“硬科技”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包括远距离虹膜识别技术、军用无人装备、基因检测诊断、多功能无人驾驶电动车等科研成果都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依靠科技创新,通过“投资、服务+教育”的双端服务模式,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
助推“北斗”产业发展 让“北斗”落地走近千万家
西安有众多的众创空间,但“北斗+众创空间”却非常特别。“我们和其他众创空间的区别在于,这里是军民融合的众创空间,拥有‘北斗’从芯片、模块到终端的所有产业链。”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公司副总经理宋巧红说,“北斗”最早是应用在军事领域,现在在民用领域广泛使用,到2020年,“北斗”实现全球覆盖后,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
“‘北斗’的应用只受限于你的想象力。”她举例说,共享单车停车难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围栏”解决,停车的位置如果不在指定的地点,那么车锁就无法锁上,而这就得依靠“北斗”的精准定位实现。
宋巧红介绍说,“北斗+”众创空间打破以往项目孵化模式,以“课题资源”为牵引,北斗开放实验室专家库为支撑,众创空间为平台,对具备成果转化条件的优秀课题成果,可提供相应条件优先支持。同时,为从事北斗行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集专业技术、顶级专家、数据资源、仪器设备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西安“北斗+”众创空间建立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微小课题”培养模式,吸引和带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和年轻研究教员参与课题研究,创新北斗卫星导航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进步,助推北斗产业的发展。
在常人看来,航天北斗导航高科技应该只有大型国企和科研机构才能参与,压根儿就不会想到80后女孩创办的公司也能参与研发北斗导航终端系统。让“北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设备,而要走进千万家,这就是80后女孩王蓓蓓的创业梦。
2003年王蓓蓓从西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 2007年,她辞去了10万年薪的工作,在西安南郊一个城中村找了一个几十平米的民房,靠着从二手市场上淘来的六台电脑起家,和朋友开始了创业之路。
公司发展一年以后,两人得知解放军某部将在北京召开北斗某型单双向授时型用户机招标会后,她们决定参加竞标。“因为我们熟悉这些技术,所以3个月就搞出来样机。”王蓓蓓回忆起那次招标会感慨万千。
“军队产品对指标要求都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去招标会测试产品,晚上回来在宾馆继续调试,终于在交接期的前两天调试好了。”陕西诺维北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蓓蓓说,在那次的招标会上,诺维的产品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为企业赢得了五年的合同。
2010年,西安民用航天基地孵化器公司主动抛出了橄榄枝。她将公司搬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靠着韧劲,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公司终于走上了正轨。
“我们的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北斗专业领域开发商和服务商。”王蓓蓓介绍说,多年来,公司以创新驱动为根本,以军民融合为手段,拥有近20项自主专利。现阶段更是加强创新了“互联网+北斗天基信息应用”产品,打造“互联网+北斗”的天基信息应用的全新产业链条,大力延伸增值服务部分,广泛渗透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没想到‘北斗’还能用到这么多领域,能为行业查勘车辆提供监控、调度、派单、制单、现场勘查一站式服务,真是打开眼界。”参观了诺维北斗公司后,浙江在线记者石潇俊称赞地说,在军转民用、军民结合方面,这里做的堪称典范。
对了未来的发展,王蓓蓓说,公司将紧跟北斗三号研制进度,继续围绕“元器件—终端—系统及运营”产业链提供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布局“通讯+导航+遥感”以及商业卫星的全应用,力争成为北斗应用综合服务领军企业。同时,还将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北斗综合应用市场,为北斗国际化推广应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