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创新资讯
创业帮扶+技能培训 重庆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兜住民生底线
0
发布时间:2017-06-05 浏览数:1130 来源:华龙网

农村妇女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大学生回村创业,凭借10万元创业贷款,实现年产值300万;留守妇女通过技能培训,当月嫂月收入涨了5000元。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为夯实民生之本,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用足用活就业援助政策,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为造福一方百姓作出应有贡献。

  大学生回村种猕猴桃 10万元贷款撬动300万元产值

  “要不是政府给予的创业资助,我肯定没有今天。”望着满山遍野的猕猴桃树,29岁的徐永强充满感慨。

  徐永强是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北门村人,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从外地回到重庆,找到一份房地产销售的工作。没干多久,他就萌生了回农村创业的想法。

  海拔1100米的黑山山脉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尤为适宜种植猕猴桃,徐永强的创业便从猕猴桃开始。“一开始只种了10来亩,就是 小打小闹 ,主要由自家人种植、销售。”徐永强说。

  2012年开始,在区人力社保局的推荐帮扶下,不满足现状的徐永强参加了微型企业创业培训,他的项目被纳入“泛海扬帆—重庆市大学生创业行动”资助范畴,获得了3万元的创业资助金和10万元的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并赴上海参加深度培训。

  经过5年努力,目前,徐永强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00亩左右,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吸纳周边村民就业20余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一百多户村民都种起了猕猴桃,通过扩大种植加网络销售,大家合力打造起“黑山谷猕猴桃”品牌,年总产值达2000多万。

  农村妇女补上“专业课” 当月嫂收入涨了5000元

  “现在讲究科学带娃,科学喂养,月子餐也得荤素搭配,以前的老方法行不通了。”干了30年月嫂工作的杨家芬,说到自身工作的变化颇有感慨。

  52岁的杨家芬家住铜梁区少云镇新正街,为了方便工作,现租住在铜梁城区。过去,丈夫多年在外务工,杨家芬要照顾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空余时间做月嫂。

  虽然杨家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月嫂,但以前一直是凭经验带宝宝,“原来每月收入3000多元,没拿到证也没有技术,别人觉得不专业,找上门来的也不多。”

  村妇联主席听说了杨家芬的情况,告诉她区妇联正在举办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培训班,杨家芬报名参加,与50多位农村妇女一同参加培训,终于补上了这堂“专业课”,并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月嫂专业技能证。有证在手,如今,杨家芬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比过去翻了一倍多。

  杨家芬只是我市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培训众多学员中的一个。2016年,我市共为1.23万名留守妇女培训家庭服务技能,并依托红岩网远程教育平台,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开展实用知识培训2074场次,19.1万妇女受益,帮助她们就业增收。

  此外,各项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展开的培训也在持续开展。来自市妇联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共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培训3860余场次,培训农村留守妇女23.16万人。

  以创业带动就业 5年建成7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在徐永强和杨家芬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我市推进就业改革、加大创业扶持的结果。过去五年来,我市多措并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益越来越明显。

  其中,创业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市人力社保局择优认定165家创业培训机构,多层次开展创业培训。创新开展创业引领示范校建设,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力度。据市人力社保局统计,五年来共开展各类创业培训31.59万人。

  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市特地成立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政担银”模式,推行“政策性+商业性”组合贷款。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贷款标准,放宽对象人群。过去五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6亿元,直接扶持创业25万人,带动就业85万人。

  创业服务更加优化。全市累计建成7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国家级3个,孵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万家,带动就业12.5万人。建立市、区县两级创业项目库,收录创业项目1000余个。邀请300余名成功企业家、专家教授、天使投资人等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举办创业巡诊活动500余场次。

  与此同时,全市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我市连续7年组织实施“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累计资助创业项目596个,发放资助金1665万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去年,市、区县举办各类创业大赛近50场次,累计吸引3000余个创业团队报名参赛。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创建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创业型城市,帮助更多市民走上创业道路,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