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客之路
8个大学生创业 从研究鸡蛋 到养鸡产蛋
0
发布时间:2017-04-07 浏览数:1289 来源:人民日报

敬伟甫在给鸡喂食。

  95后的敬伟甫,大学还没毕业,就和小伙伴在校园里开了个养鸡场。大二时,他参加了和蛋鸡有关的研究,为了不使成果躺进图书馆,他和小伙伴在导师指导下及学校孵化下创业,这条学研对接的创业路能走通吗?

  8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开起了养鸡场。

  不少人犯嘀咕,这学业还没完成就鼓捣公司,是不是不务正业?大学生跑去养鸡,是不是大材小用?再说了,校园是大伙儿的,拿来开养鸡场,会不会侵占公共资源?

  这些质疑,也曾经让挑头创业的敬伟甫和他的小伙伴们挠头。他们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这次校园里的创业实验,对大学生创业有何启示?记者进行了采访。

  科研成果不该躺进图书馆睡大觉

  95后创客敬伟甫的养殖基地,就在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园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不大的养鸡场里,有两块区域专门用于开放式养鸡,还有小鸡脱温室、实验室和生活区。敬伟甫和他的团队成员,除了上课,大多数时候都会泡在这里。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敬伟甫参加了导师邓先余副教授的课题“基于微生物技术的高品质蛋鸡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形成6篇论文、9项专利技术的课题成果。不过,随着团队成员相继毕业离校,课题成果面临放进图书馆、然后被遗忘的尴尬境地。不想让这些科研成果永远尘封在图书馆,敬伟甫和他的小伙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创业。

  2015年12月,由敬伟甫担任董事长的公司在“昆工创客孵化器”诞生。学校不仅给创业团队提供了电脑、桌椅板凳等硬件设施,更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旁的一块3亩的空地提供给团队用于科研养殖。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云军告诉记者,目前的3亩场地仍是邓先余副教授的研究基地,承担着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的功能,大多数本科生和硕士生都是以基地为依托完成毕业论文。

  “在学校肯定不能进行大规模养殖。”李云军说,敬伟甫的团队仅仅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小规模饲养,所使用场地教学科研用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今年,敬伟甫团队将在校外新建真正的养殖基地。

  “虽然养鸡场是在校园内,但因处在下风向,灰尘和异味基本不会飘到教学区,只是偶尔会听见几声鸡鸣。”敬伟甫说,这里的鸡全部实行无抗生素养殖,鸡和鸡蛋都是绿色生态的。

  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会不会影响学业?敬伟甫用“相辅相成”来作答。他说,大三之后理论课程很少,更多的课业是实践。“我们专业的实践大多就在我们创业的科研基地进行,实际上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就能顺便创业。”

  从一天卖不出一个蛋到公司估值上千万

  一年时间,卖出2000多只鸡、20万枚鸡蛋,营业额近80万元,这是敬伟甫团队去年的成绩单。凭借这样的业绩,他们以10%股份融到50万元种子创业投资,如今公司估值已近千万元。

  不错效益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

  创业初期,没有客源,没有品牌,“去库存”成为第一个难题。“创业团队人人都是销售员,到教师的食堂、住宅小区,甚至在小学放学的时候到校门口向家长推销。”敬伟甫说,开始没人相信,有时候一天连一个鸡蛋都卖不出去。

  而更尴尬的是来自外界的质疑:“你一个大学生咋就干起了养鸡的行当?”敬伟甫和其他同伴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释:“我们这是把课堂知识转化成了成果,是学以致用。”

  要发展,就得有资金。为了拿到第一笔投资,团队在路演现场给投资商煮了20个鸡蛋,靠着“小时候最自然的味道”,团队当即赢得50万元投资。

  “这一批我们养了2000只蛋鸡,到目前为止也才死了100只左右。每只蛋鸡的饲养周期在400天左右。而市面上的速生鸡过多,只需42天的饲养周期。由于饲养周期长,我们的鸡肉味道更为鲜美。”敬伟甫说。

  如今,敬伟甫团队有了稳定的客源,鸡蛋从论个卖变成了论箱卖,从“去库存”变成了“提前预定”,产品不仅销到了校外,还打入了北上广。

  教学科研可以助推大学生创业

  教学科研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养鸡场的这场创业实验,意义可不能只看到项目自身的商业前景。

  “敬伟甫团队的营业额虽然不高,但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创业项目把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有社会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把学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融为一体,这一成功的尝试,要比营业额更有意义。”李云军说。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理工类高校自身的专利技术、科研积累本身就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可待深挖的富矿。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吴建德介绍,该校拥有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000多项专利,这样的平台和资源其他地方很难提供。“有一部分学生大一开始就已进入实验室,跟随院士或长江学者从事科研工作,从而早早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科研成果,当大三大四课堂学习相对减少后,有余力对此前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吴建德介绍,截至2016年底,该校有意向创业的团队有116家,超过55%的团队有相关学科和专业背景作为支撑。从2015年10月至今,该校已成功孵化40多个创业团队。

  在吴建德看来,学生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虽然创业的决定权还是在学生自己,但是学校应该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

  昆明理工大学创客孵化器负责人马莎介绍,该校不仅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专门成立了创客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园,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不过,即便像敬伟甫这样相对成功的团队,也在市场营销、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吴建德说,“创业不是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