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推荐 >> 技术创新
AI“慧”种地:与番茄“对话”,种出“儿时味道”
0
发布时间:2024-06-09 浏览数:32 来源:新华网

                                            AI“慧”种地:与番茄“对话”,种出“儿时味道”


 新华社南京6月6日电(记者赵久龙、夏鹏、李博)手机“巡田”、AI管理,浇水不湿手、种菜不下田,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从没种过地的农业“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慧”种地。

  记者5日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展示温室,看到无土栽培的番茄“喝”营养液生长,不同品种的番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长势正好。工作人员正在操控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机械手以旋转的方式轻松“摘”下番茄,而且不会把藤蔓拉断。

                      6月5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使用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

  “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更多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甚至借助AI与农作物‘对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工作人员张兵园告诉记者,团队的AI工程师用AI算法给农业生产装上“智能眼睛”和“数字大脑”,能“感知”农作物是否“渴了”“热了”“冷了”“生病了”。“我们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作物,开展植保、采摘、巡检等农业机器人研发,持续迭代,提高种植效率。”

  眼下,气温升高,AI派上了大用场。“番茄果实和藤蔓间安装有空气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温室四周有摄像头,室外还有小型气象站等感知终端。环境传感器捕捉到温室内温度过高,智能管控系统就会及时启动水肥机、滴灌等装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说,智能管控系统根据季节、番茄的生长周期实施水肥智能调控,让番茄更好生长,种出“儿时的味道”。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家玉说,智能管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经验丰富的种植户“照顾”农作物。“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再结合外部气象预报,智能管控系统实施环境参数监测和自动调节,外遮阳、内保温、天窗、湿帘、循环风机、水肥一体机等设备由电脑智能控制。不是单独调整某项指标,而是综合调节室内温、光、水、肥、气等,让农作物在最优的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生长。”

     

              6月5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使用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

  任妮告诉记者,智慧温室里高品质小番茄年亩产达到两万多斤,大番茄产量更高,而且有较大增产空间。“智慧温室、植物工厂是目前发展AI种植的优先方向,已经应用到番茄、草莓、叶菜、黄瓜种植,未来技术更迭、打通堵点后有望加快迈向大田种植。”任妮说,这背后是数十名平均年龄30岁出头、有20多个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温室内如果发现问题,24小时有值班人员远程解决或安排专人现场排查。“常规种植方法下,一个人管理一亩地都忙得停不下来,现在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四亩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右)和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工作人员张兵园使用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

   近年来,江苏农业科技人员聚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业内人士表示,通过精确的种植和灌溉管理,可以减少水和化肥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AI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种植模型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因此我们采集了不同作物在复杂环境里的海量数据。”任妮表示,AI种植是辅助技术,改善了农民的作业方式,让智能装备和技术成为“新农具”,是“未来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江苏省农科院开发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江苏省内6个农业种植基地落地,还向其他品类果蔬延伸,已经应用到草莓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