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创新资讯
生态文学生机勃发
0
发布时间:2024-06-09 浏览数:42 来源:新华社 文化新观察|生态文学生机勃发

                                                                生态文学生机勃发

 “我在山顶上慢慢地走,高处风大,吹得衣角猎猎作响。在这种地方,风就是声音,风就是音乐,风就是语言。”作家李娟在《我的阿勒泰》里如此描写对于风的感受。

  书中,人在风里走过四季,春日的萨依恒布拉克草原河谷,夏季牧场上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的迢迢雪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铺展眼前。

  近日,根据这本散文集改编的同名影视剧收获观众好评,也让生态文学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6月4日,这是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牧民。新华社记者 杨皓 摄

  今日中国大地,绿色繁荣,生态文学也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202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作为环境日国家主场系列配套活动,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广西行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深入生态环境一线挖掘典型,多维度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等自然文学名著被译介到我国,揭示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生态危机。随着加强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生态文学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门类,作家们关注现实、紧跟时代,深入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学在新时代蔚为大观。”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说。

  “文人如果不进行大地的行走,就无法感受大地的温度与美丽。”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林举说。吉林的东北虎、广西漓江的水、甘肃甘南州的“环境革命”……近年来,任林举的文学笔触不断探寻生态内部复杂微妙的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在广西钦州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建设现场调研采风:“平陆运河是我国在西南地区开辟的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向海经济’前景广阔。如何建设生态运河、绿色运河,实施保护性开发,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这是在广西钦州市拍摄的建设中的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人类最伟大的写作,都与爱和美有关。”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张庆国在采风中特别关注实施生态修复、开展美丽海湾建设等内容。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犀鸟启示录》记录了云南省盈江县石梯村等村庄生态旅游扶贫的故事。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引领着中国广袤大地发生深刻变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大课题。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生态文学领域第一个指导性文件,为生态文学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现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生态文学的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石才夫说,繁荣生态文学、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新时代的中国作家要从自然世界中吸纳光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积极投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用文字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广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家朱千华感慨道:“旅居广西18年,瑰丽的自然风光是岭南大地的浪漫,而生态保护中的石漠化治理、红树林修复、珊瑚礁‘造林’等实践中的智慧,异常珍贵,为我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启发。”

                      盘山公路穿越漫山翠绿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鸡峒村。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万物繁盛,生机盎然。新时代生态文学,天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