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推荐 >> 产品创新
29年间,中国为全球提供更多绿色低碳产品
0
发布时间:2024-06-02 浏览数: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29年间,中国为全球提供更多绿色低碳产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5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今天,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长期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

  据介绍,《研究报告》集中呈现了有关专家团队基于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研究员表示,目前,生产端的核算体系是以生产活动的属地为边界的,而忽视了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积极影响。

  “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涵盖了物品和服务消费所产生的非直接排放,能够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更有利于明晰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魏伟说。

  《研究报告》指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

  同时,《研究报告》以中国典型行业消费端碳排放为例,2021年,中国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供应国,我国光伏产品的出海,扮演着填补能量缺口、提升能源稳定性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角色,为全球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魏伟说。

  因此,《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要靠各国携手共进。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共同应对人类挑战。

  此外,《研究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核算技术体系,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

  据悉,该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