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杭锦旗库布齐沙漠2000多亩的荒漠上,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正忙碌着,项目负责人赵朝华博士正带领团队进行“沙变土”改造,改造后这里将种植土豆、大豆、葵花等经济农作物。
作为由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的原创性理论和成套技术——“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在5年大规模中试试验后,今年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新签项目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沙漠和戈壁共计13万亩。
今年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进行改土中
中试面积达1.7万亩 防沙固沙同时恢复生态
“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是由易志坚教授团队历时13年研发的原创性技术,从生态力学原理出发,揭示了颗粒物质力学状态与颗粒约束之间的关系,成功实现了“沙漠土壤化”的植物纤维黏合剂。
“传统治沙技术本质上是‘固沙’,‘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本质是‘变土’。”6月16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易志坚表示,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与土壤类似的性质,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它不仅防沙固沙,而且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节水保肥,可持续性强,具有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化功能。
2020年10月,重庆市科技局定向资助经费500万元,支持易志坚教授团队开展“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周期为3年。目前,“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在我国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若尔盖草原、西沙岛礁、厦门海岛等地进行了规模化试验,还走出了国门,在阿联酋和非洲撒哈拉沙漠等不同沙漠立地条件下进行规模化试验,实施面积共达1.7万亩。
易志坚表示,经过广泛的试验显示,经“土壤化”改造的沙漠,保水保肥,灌溉量比当地农地还低。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和产量普遍高于当地农地。约束材料和土壤化沙子分别经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机构检测环保安全。
在新疆和田牧草产业化试验显示,御谷狼尾草牧草亩产6-10吨,亩产值超3000元。在内蒙古阿拉善的试验数据显示,高粱平均亩产达789公斤,萝卜亩产8000-13000公斤,辣椒亩产2500-3000公斤,番茄亩产6000-10000公斤,部分果蔬类产值超过6000元/亩。
目前,“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技术已形成国内外不同典型沙漠区域的工艺方法,具备大规模实施的条件,一次性改造成本2000-3000元/亩,明显低于我国现有土地复垦费用。而且“沙改土”仅需一次加入约束材料,能够让土壤特性持续变好。
“沙变土”技术产业化 让沙漠产生效益
“今年我们项目将正式进入产业化,不仅防沙治沙恢复生态,而且为当地产生经济效益。”易志坚教授介绍,项目经过5年大规模中试试验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证明了该技术可靠,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产业化推广上,目前新签项目共计13万亩,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奇沙漠、新疆若羌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今年团队拟实施约3000亩,通过合作,进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据了解,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形成“几”字形状,南段和北段存在着纬度差异,每年封河期和开河期上游来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引发水灾。从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于2014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计划通过该项目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在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从而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沙漠腹地有了水,再加上沙漠土壤化技术,沙漠就能产生经济效益。”易志坚教授介绍,这次改造的地块位于杭锦旗吉日格郎图镇,当地可以用于土壤化改造的沙漠化土地超过10万亩,当地政府引进了企业种植农作物,计划种植土豆、大豆、葵花等经济作物。今年他们计划首次改造2000多亩,目前改造、种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与此同时,团队的另一组成员正在新疆若羌县进行土壤化改造。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阿尔金山和昆仑山雪水融化后会流经这里,这里有大小河流14条,当地建设有米兰水库,引入了阿尔金山融化的雪水用于灌溉。去年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小范围试验,尽管戈壁中有砾石颗粒,还是取得了成功,牧草和瓜果长势特别好。
今年,项目团队将对当地戈壁进行规模化改造,改造后将种植上牧草。赵朝华开设了个人的视频号,记录团队的改造过程,他在视频热情地向观众们发出邀请:“3个月后欢迎来这里,你将会看到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