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新城市
山东青岛高新区:创新生态引领区域发展 傍大靠强加速产业集聚
0
发布时间:2018-01-17 浏览数:2789 来源:青岛日报

  2017年,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沿着既定的“2311”总体工作思路,红岛经济区(高新区)不断用可触可摸的创新发展案例诠释着产业的新变化:引进重点项目278个,总投资695亿元;新开工亿元项目29个,竣工20个;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185个,总投资3521亿元。

  筑巢引凤——

  打造创业创新热土

  “借助海尔的品牌影响力,我们获得了其它孵化基地所无法提供的优势资源,这也是我们企业在短时间内得以发展壮大,并且能够在四板挂牌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尔海创汇高新区孵化基地入驻企业青岛多啦爱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2016年4月19日,海尔海创汇“创业+”孵化基地正式在青岛高新区揭牌并投入运营,优秀的孵化基地经营经验和常年打造的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资源多方共享共赢生态圈,让如今的孵化基地内“百花齐放”。

  “2014年10月,公司刚成立时只有5个人,办公场地也只有位于青岛高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回想当初,青岛易科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华伟说。不过,在良好创业环境和青岛高新区管委及相关事业部的支持下,柳华伟创业起步期的各项难题都一步步迎刃而解。现在的青岛易科锐自动化已经迅速成长,与可口可乐、沈阳宝马、宝钢、烟台富士康等知名企业展开业务合作,并获得青岛高新区“蓝贝之星”称号。说起这其中的成长,柳华伟最感谢的还是青岛高新区。“高效”“智慧”“创新”“生态”“人文”是柳华伟在内的创业者们对青岛高新区的共同认识。

  尽心竭力为创业者服务,与创业者一同成长。正是这股对创业和创客的热情,让青岛高新区变成一片创业的乐土。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青岛高新区作为青岛市唯一获批区域,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包括区域示范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基地等三大类,青岛高新区顺利入围区域示范基地。这是继海尔海创汇去年获批企业示范基地之后,我市获批的第二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且已全部落户青岛高新区。

  傍大靠强——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7年11月28日,青岛高新区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268亿元的56个高端项目集中落户青岛高新区,锐嘉科移动智地(青岛)项目、华为智慧云小镇核心合作伙伴泰华智慧集团项目、毕勤集团亚太区研发中心暨中国总部项目等集中签约落户青岛高新区。

  去年,青岛高新区全面实施“2311”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和美丽青岛示范区,围绕“三大战略”,推进“十大工程”,每年重点推动“百个重点项目”,坚持“靶向招商”“全员招商”“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搭建了快速健康成长的平台。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2017年新引进重点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278个,总投资695亿元;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9个,竣工20个。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185个,总投资3521亿元。其中,签约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联东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小镇、总投资70亿元的腾讯双创小镇、总投资22亿元的中国数码港总部基地,以及中兴网信青岛科技产业园、海克斯康产业园、美空网总部、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全球石墨烯产业战略研究院等龙头项目,山大中美科技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完成土地招牌挂,青岛红岛汇科技金融中心、中铁建青岛区域总部集群基地等项目开工,中国移动山东数据中心、齐都医药一期等项目竣工,华为青岛总部、全市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百度(青岛)智创基地等项目正式启用,承办青岛市第17届“蓝洽会”,新引进猪八戒网、网信数据中心等项目50余个,行业龙头企业的纷纷入驻,让青岛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全域统筹——

  加速建设美丽青岛示范区

  闪亮的成绩单不光有产业繁荣,更有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

  走在青岛高新区中央智力岛路水系,洁净的河水,洁净的沿岸环境,极具创意的河岸景观,三者相互协作构建出一副优美图画。

  “我是2016年搬来高新区居住的,和我以前的居住环境相比,这里真的是太漂亮了,选择到高新区来工作居住可能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了。”青岛高新区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青岛高新区拥有祥茂河等五大水系和占地4500亩的三大湿地景观,全球第二、亚洲首个伊甸园项目落户建设,红岛岸线生态修复纳入国家湾区生态治理范围,加快红岛北界河生态治理,省内首个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34.5公里环湾绿道全线贯通,水系园林景观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发布了山东首个区域生态指标体系,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高新区坚持全域统筹、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接下来,青岛高新区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力争获批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批荣誉。将力争到2020年,使城市功能形态不断完善,科技人文优势持续彰显,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青岛示范区框架初步建成。

  创新驱动——

  高新科技助推产业提升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高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高新科技创新的助推力量。尤其是“千人计划”专家和大院大所的扎堆入住,为青岛高新区的产业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6年4月,青岛与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青岛高新区的中科青岛研发城迅速崛起。这个占地约26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的中科城,不仅拥有研发基地、孵化器基地,还配备有人才公寓及商品住宅、会议商服综合体等。依托青岛高新区搭建起的日益完备的创新体系,中科系顶级研发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成功突破转化“瓶颈”,实现了顶级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最早来到青岛高新区的光电院,4年间已在激光照明、北斗导航、水质检测、三维场景重建、虚拟立体成像等技术领域孵化出了10个产业化公司,搭建工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联合实验室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仅北斗导航领域,作为青岛市北斗导航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光电院推动了整个产业在青岛的快速跃升。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了包括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5大中科院的院所。据不完全统计,青岛高新区中科系科研院所共集聚高端科研人员243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79项,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0个,先后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96项,引进、设立产业化公司33家,与青岛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合作139项,直接创造产值7219.81万元。这些中科系“顶级研发”的成功转化,直接驱动了北斗导航、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多个高端产业,在青岛加速崛起。

  产城融合——

  品质新城活力迸发

  “这个体育场馆,每15天就会变一个样。”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工程部工程师李彬描述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场馆建设进度。作为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的主会场,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目前已进入工程建设的收尾阶段。

  除市民健身中心外,2017年各项市级重点项目加速推进。青岛中学已正式开学,市科技馆、残疾人康复中心、红岛会展中心主体封顶,眼科医院进行主体施工。红岛高铁时代广场等综合配套项目签约落户,首条商业街投入运营,鲁商广场开工建设,红岛经济区被纳入全市七大市级商业中心之一。以“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为主题,青岛高新区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运垃圾15万方,拆除违建28万平方米,整治闲置地块65处,使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提升。

  青岛高新区坚持精英规划,实施“多规合一”,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稳步推进村庄改造,抓好政策、资金、拆迁、技术四条主线。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燃气热力等规划建设。一个宜业宜居的红岛新城已崭露头角。

  改革创新——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从2016年开始,青岛高新区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管委会大楼里,挂了多年的“委办局”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十大“事业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青岛高新区创新产业推进机制,坚持“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原则,调整成立软件、信息技术等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和产业载体办等5个办公室,建立起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的工作机制。“事业部制”减少了管理层级,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签字盖章”变成了现在的“专业服务”,原来多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多是“事业部”天天围着企业转。

  同时,内部机构设置也得到优化,新调整成立经济发展与促进局、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人才服务和教育体育发展局、东片区社区服务中心等5个部门,实现行政效能提升和城市管理、人才服务的精准化。

  青岛高新区还在青岛率先实施企业注册“一口受理、五证一章”改革,企业设立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在青岛推行首个区市级国地税一体化联合办税服务,探索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新模式,竣工验收时间压缩至30天以内。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行政微审批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全省首家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

  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让高新区受到企业和投资者的青睐。与华为共建智慧云小镇,与腾讯共建双创小镇,还有中国数码港总部基地和联东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小镇……这些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项目正在彰显强大的产业龙头作用,迸发出协同发展的“乘法效应”,助力青岛高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跨越发展。

  展望2018——

  双创升级持续“走在前列”

  2018年是青岛高新区北部主园区开工建设10周年。这一片盐碱滩涂经过蜕变升级,用令人惊讶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成为半岛乃至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创客创新创业的热土。

  回顾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也是一代青岛高新人逐梦的过程。青岛高新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扩大胶州湾北部园区;2015年2月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和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青岛高新区范围。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园区面积实现由9.8平方公里到如今总开发面积327.756平方公里的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全市平均水平,一个越大越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区强势崛起。

  北部主园区开工建设十年来,青岛高新区充分发挥园区的承载和引领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资引智步伐,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孵化能力,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变成了水系萦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生态城区。在凸显海洋科技及产业发展特色,引领创新创业风向,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方面成绩斐然。

  围绕青岛市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新要求,青岛高新区紧扣品质、活力城区的定位,全面加快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及产业培育三大战略,各项工作不断积极推进。一方面加快高端聚集,融合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突出国家双创示范区先行先试,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和3D打印等主导产业,培育智慧、产业“双轮”驱动力。同时,不忘突出协作创新,积极引进跨界融合项目,重点打造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红岛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和石墨烯国际创新中心“三大载体”。

  如今,青岛高新区已经跃升为国家先进高新区第一阵列,必须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来,风华正茂的青岛高新区将继续扛起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的大旗,不断集聚动力,不断创新创造,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的决策原则,突出“高、新”特色,贯彻落实青岛高新区“2311”总体工作思路,以崭新的面貌向未来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