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案例分析
多点开花 基础研究赶上了好时代
0
发布时间:2018-01-09 浏览数:3040 来源:科技日报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颁奖现场,两位“80后”的耄耋老人——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人们向至高荣誉致敬,为潜心科研点赞,为累累硕果喝彩。

  “当前基础研究的环境、政策,在我一生研究(60多年)当中,是最优越、最好的,科研条件好了,经费多了,政策尺度更大了。”在科技日报记者的围追堵截下,83岁的王泽山院士说起基础研究近年来的变化,难掩激动。

  科技推动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则为科研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急不躁、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一批有志者能沉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这也是国家科技奖励一贯坚守的初心。

  侯云德院士这一生,为铸就重大传染病防控之“盾”而执着。王泽山院士将60年的科研生涯,献给了祖国的火炸药事业,他说,这一生只能做好这一件事。

  “我们这些科技人员非常幸运,国家对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越来越大,科研环境也越来越好。”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贾振元说,这使得一些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将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彻底改变了一等奖连续空缺的局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次空缺、连续空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13年以来,今年已是连续第五年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产生,而且是同一年度产生了两项。

  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基础研究,要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院士,是自2000年以来第二位获此殊荣的香港科学家。他坦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支持,也是香港和内地融合的结果。尽管当前基础研究形势一片大好,但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基础研究不一定能产出成果,有着相当长的滞后期。这就需要给科研人员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其能够静下心来考虑、钻研重大科学问题。

  “很多应用方面的创新我们做的不错,可是原始创新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要多点耐心和恒心。”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中国现在提出要重视包括数学在内的基础研究,正如李克强总理刚才所说,基础研究的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不能苛求科研人员短时间内出成果,这要求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基础研究,并且在一些项目安排上适当给予倾斜。

  基础之美,贵在沉淀。只有地基足够结实,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才能竞相迸发。无论是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还是被总理频频点名的量子通信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强劲支撑。“基础研究的突破可能带动很多关键技术的创新,中国需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力度,给未来的创新赋予更多的能力。”邬贺铨说。

  值得注意的是,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不仅引领了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研究领域也逐步得到拓展。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基因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香港科学家唐本忠原创的“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已成为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开拓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研究领域。

  “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稳定支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专心科研。”李克强总理的讲话铿锵有力,说到了科研人员心坎上。

  “总书记在颁奖时跟我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我来说,坚守在科技战线上,就是要把自己的研究做好。至于500万元奖金,要用于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创新。”王泽山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召唤下,科技人员要抓住历史机遇、担当使命,潜心科研、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