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请您从熟悉的网信领域,谈谈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过去5年中国取得的成就。
倪光南:从网信技术领域来看,中国成就令人瞩目。比如,众所周知,超级计算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中国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性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采用我们自己的硬件、软件,完全国产化的超级计算机。再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迅速发展,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到2020年左右,将实现全球服务能力。在移动通信领域,同样能明显反映出技术的进步,在2G时代,我们还是完全跟随国外标准、国外技术的;到了3G时代,我国提出了自己主导的标准TD—SCDMA,但技术上还是以跟随为主;到了4G时代,中国主导的TDD技术已经大体上可以和发达国家主导的FDD技术并驾齐驱,在国际标准方面争取到了较好的话语权。现在即将进入5G时代,中国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发达国家。
总的来说,我国网信事业经历了从“跟跑”到“跟跑并跑”并正逐步向“并跑领跑”方向发展,未来还将掀起更大的发展浪潮,夺取新的胜利。
记者:“领跑”需要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您认为在人才方面我们有哪些优势,未来又该如何培养这样一支人才队伍?
倪光南:人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2015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75.9万人年,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31.1%。而且中国的IT人才在创新能力、勤奋程度、报酬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软件人员为例,通过比较软件著作权和专利的数量、对开源软件的贡献量、APP的创作数量、“双创”活动的成果、软件大赛的成果等等,我们认为,中国软件人员创新能力较强,总体表现良好。不过,现在中国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力资本构成指数排在世界第18位,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今后中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出能适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飞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到,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您认为推动“深度融合”,需要如何入手?
倪光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这表明我们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承担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一方面,需要把新兴技术产业搞好,在芯片、软件、关键设备等方面搞好支撑,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做好市场化引导,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不断改进技术,健全技术应用的生态。另一方面,我们不但要努力发展这些新兴技术,做好产业化,而且还要特别做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新技术催生出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能够发展和充实实体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