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产业动态
智能网联:中国汽车业“弯道超车”新路径
0
发布时间:2017-12-18 浏览数:1225 来源:中国汽车报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持续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是汽车业有效平稳转型的关键之举。日前,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指出要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化生产,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并指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智能制造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个行业,在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实用化的竞争发展阶段。不过,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如何继续前行?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开发新技术?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如何融合?这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仍是行业持续讨论的热点。12月13日,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的2017年(第十届)消费车型盛典暨中国汽车智能发展峰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在颁奖的同时,更带来了一场围绕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大讨论。

  此次峰会以“决胜智能制造、引领行业升级”为主题,邀请了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代表纵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趋势、产业融合和营销模式变革,以多元的视角和创新的观点为汽车行业、企业出谋划策。

  以智能网联为契机 实现“弯道超车”

  辛宁:智能网联给汽车产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在迈步走向汽车强国的道路上,汽车智能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刚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就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期,智能网联汽车会如何发展?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陈劲:智能化发展对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在我看来,如果未来,汽车可以叠加“ABC”三方面技术(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我国汽车产业有望借此实现“弯道超车”。

  倪凯:首先,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关键。但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汽车行业也非常重要,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好坏最终还是需要具体载体为支撑,汽车就是落地载体之一。其次,毫不夸张地说,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从一开始就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此为契机,我国汽车产业有较大希望实现“弯道超车”。第三,人工智能对于我国智能汽车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国情特殊,汽车驾驶习惯、道路环境和路况等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而言也更为复杂,也因此,我国给汽车驾驶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土壤。换句话说,在智能网联领域,中国汽车企业拥有更宽阔的“赛道”,这将成为我们决胜未来的关键。

  吴礼军:关于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即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连接网联化,车辆轻量化,设计绿色生态化以及共享化。

  谈到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我建议,国内还需在共性技术平台上加强深度合作和技术共享。这需要国家、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出力,尤其在智能驾驶L4到L5级别的转换过程中,整车企业的相关布局还有所欠缺,我们更应该联合起来,携手共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社会更快到来。

  刘俊峰:中国汽车经历了从机械产品到电子化,再到信息化的过程,如今开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结合,这将带来巨大的产业链变化,包括能源、机械、生产、制造、物流和智能服务等各方面。我认为,这个巨变的实现,需要很多环节的连接才能达成,而只有实现了相对而言较为完整的积累,才能到达质变的转折点,因此,这种变化绝不会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还有许多核心技术待攻克,这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投入,我们应该保持好节奏,不能冒进。

  周华:从个性化需求角度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是大势所趋。新一代消费群体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由此看来,智能网联汽车确实大有可为。

  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全方位融合

  辛宁: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变革的新时代,以特斯拉为首的新造车企业一直在试图颠覆传统的汽车行业,为了应对新进入者的挑战,传统汽车企业也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看来,与其说颠覆,不如说融合才是行业的最终发展路径。我们该如何面对融合?如何推动融合的实现?

  陈劲:我认为,接下来汽车行业应展开三方面的深度融合,包括汽车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融合以及用户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间的融合。

  首先,汽车行业面临着跨行业合作的问题,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汽车业难度很大,因为汽车有其非常强的产业发展规律,合作才是双方共同前进的最好模式,也能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其次,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也非常关键,好的汽车产品离不开零部件供应商的参与,而零部件供应商也离不开主机厂的扶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双方更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开发。最后,在用户体验至上的新环境中,制造企业需要和服务型企业展开深入合作,让用户多参与到汽车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这也将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想法和思路。

  倪凯:未来的融合将从三个领域展开。首先是技术领域。虽然如今很多新势力掌握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模式能改变行业生态和其原有的盈利模式,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深刻影响汽车产品的使用体验,从而影响未来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布局,但尽管如此,新势力企业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从研发、生产到制造的全部过程,因此它们也需要和传统汽车企业开展合作。第二,资本合作。由于很多新造车企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因此不排除新造车势力和传统汽车企业间将产生资本合作的可能,他们将在资本上互相渗透、互相控股,而绝非是简单的买断关系。第三,在人才方面,新造车企业将吸纳更多传统汽车企业的高端人才,传统汽车企业也在大力招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行业精英,人才的流通将促进双方之间的融合互通。

  吴礼军: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互相拥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正融合阶段。以长安汽车为例,在智能网联领域,我们与四方面机构和组织展开了融合工作。首先是国际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其次是高校;再次是国际上的相关机构,长安汽车已经是MTC(美国移动交通中心)的联盟会员;第四是国内外的互联网企业,包括百度和蔚来汽车等,我们都与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通过多方联手,实现融合发展。

  刘俊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之间是各有所求、各有所需的关系,双方展开的合作包括技术、品牌公关以及用户运营三个领域。但不得不提的是,在用户运营的合作方面,双方或许还存在着互相博弈的问题,这个现象也值得观察。

  商业与营销模式将迎来变革

  辛宁:我们看到,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产品的改变,同时还会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推动汽车最终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在此基础上,相应的价值链和供应链都会发生系列变化。随着智能化不断放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智能化会带来汽车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何种变化?

  陈劲:毋庸置疑,未来的汽车产品必须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因此,首先,我们不能再采用过去的传统制造模式,而要让用户参与其中,实现按需设计。第二,我们应该控制产能,不再盲目追求过去的规模生产,实现按需制造。不过,生产规模过小会影响车企经济效益,因此,汽车行业未来应在个性化和生产规模间求取平衡。第三,我们应与实际消费需求充分结合,实现按需配送。在此基础上,汽车行业需要营销模式的创新,在营销过程中,不再将汽车当成产品,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

  倪凯:正如智能手机一样,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也将提供出行服务以外的更多服务,这些附加的功能和服务应针对用户的痛点,让用户认为其多付出的部分物有所值,例如自动泊车等功能。此外,当智能驾驶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共享出行将开始大面积普及和应用,届时汽车行业将迎来洗牌。这也是目前无论是滴滴还是Uber或是谷歌都在觊觎自动驾驶领域的原因。面对现状,主机厂应有危机意识,积极开展共享服务方面的布局,否则就只能沦为产业里掌握价值和利益最少的角色。

  刘俊峰:新渠道、新终端和新模式这三点对于企业的营销负责人来说应该已经不再新鲜,无论是展示方式,还是促销手段,车企都早已开始了有效探索。面向未来汽车新形态下的新消费,当智能驾驶发展到人可以脱离方向盘,在车内工作、休闲和娱乐时,汽车企业必须进行改变,抓住消费新变化,结合自身品牌形成更强的用户凝聚力。如在用户空余时间里,既可以推送广告,也可以提供服务,这需要汽车企业结合用户需求开展营销和数据链的整合。

  周华:在我看来,营销模式会发生变化,但不会产生颠覆性变化。据我们了解,就总体购车群体来说,一部分人只将汽车视为代步工具,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喜欢玩车、体验车,因此,营销模式方面不会发生本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