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业就业
别让梗阻冷了“城归”创业
0
发布时间:2017-12-04 浏览数:1192 来源:人民日报

  让“城归”回得来、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台、送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

  曾经背起行囊进城打工的他们,如今不少人又选择回乡创业。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创业创新论坛传来消息,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双创人员达700万人,年均增幅在10%以上。“城归”潮成为一种新现象。

  人的流动,是社会活力最重要的表征。这些年,许多地方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凸显,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村青壮劳动力长期净流出。“城归”到来,意味着乡村治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带着浓浓的乡情,带回资金、技术、新观念,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带来巨大人口红利。

  “城归”们回到故土,是否就能留得住?

  创业要用地,土地问题首当其冲。支持返乡下乡,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举措,然而不少“城归”们反映,在基层常遇到政策梗阻。比如,政策允许“城归”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但在实际操作中,权属划定难,手续操作难。曾经采访的一位返乡创业者坦言,基地建成两年了,但团队成员一直为住处、加工厂发愁,没有用地指标,只能住在临时搭的简易棚里。管得太死,政策难发挥效应。

  创业要资金,融资难仍是瓶颈。“城归”创业,大多干现代高效农业,投资大、周期长,最渴望贷款,但有的金融政策到基层变了样。比如,政策要求一定额度内的支农贷款免抵押、免担保,但一些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仅要有房产等物品抵押,还要求至少两个公职人员担保。一位返乡的合作社社长坦言,农业设施和农房没有产权,抵押不了,找公职人员担保难度大,想申请贷款,看得见却摸不着。

  创业要硬件,基础薄弱是短板。据调查,54.3%的返乡创业者都使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但在许多农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滞后,成为新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几年“三农”投入持续加力,但有的地方项目“一刀切”,村里最需电商项目,落地的却是村庄美化,村民盼着特色种植,安排的却是光伏发电。政策没能精准对接创业需求,效果就会打折扣。

  “城归”们遇到的这些“末端梗阻”,正是地方政府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城归”回得来、安心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台、送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为“城归”们设立绿色通道,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扶持范围。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产业园、孵化园,在人才、税收、招商等方面搭建多种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机会。

  “城归”创业,既要有热情,也要有“金刚钻”。新时期农业的新潜力,不仅在农产品绿色、放心上,更在于农村能够养眼、养肺、养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业全链条升值。这需要加强培训,让更多农村双创人员懂农业、懂农村,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

  广阔农村是希望的田野,营造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创业环境,让“城归”们在家乡大展身手,助力农业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产业,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