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创新资讯
江苏苏州高新区:创新为旗 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0
发布时间:2017-10-24 浏览数:967 来源:科技日报

协鑫光伏生产车间

  2017年8月10日,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在苏州高新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机构;8月22日,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揭牌;8月23日,总投资20.8亿元的中移软件园开园;9月17日,苏州高新区“牵手”华大基因,打造世界级基因科研与应用示范基地“生命健康小镇”……最近,10多个重大创新载体在苏州高新区落地生根,以“大院大所”为代表的高端要素集聚,已成为该区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通过构建创新内核,一股新动能在苏州高新区持续不断累积放大,这也为区域经济加速、新技术的迭代、新企业的诞生和新产业的兴起蓄势发力。今年上半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5%,令人刮目相看。

  从创新资源的厚植,到新兴产业的爆发,苏州高新区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了现代经济的版图,好似飞针走线的“双面绣”,两面都精彩!

  招才引智,全力打造自主创新引领区

  “高校科研院所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深耕地方贴近产业。”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自今年6月揭牌至今,已有10个科研团队完成签约,其中6个团队人员已到岗,项目涵盖水污染、环境污染、土壤修复等领域。

  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认为,高效开工离不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科优势,更重要的是所在地浓厚的产业创新氛围以及对“生态改善”的产业技术需求。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过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创新平台,建设和完善专业化、特色化、开放型的研发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活动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不断增强各类平台的集聚力。目前,苏州高新区已经集聚起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移动苏州研发中心等80余家大院大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政策就是创新的风向标。今年3月,苏州高新区一系列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人才新政,向海内外各类人才抛出了橄榄枝。9月,更是加码人才政策“大礼包”,出台人才新政首批10项实施细则:重大创新团队项目综合扶持经费最高可达1亿元;给予创业领军成长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成长奖励;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的引才奖励……

  数据显示,高新区创新资源正在加快集聚。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2人、省双创人才61人、省创新团队8家,累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09家、上市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完成专利申请4328件,其中发明专利1982件,占申请总量的45.8%。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表示:“高新区立足自身产业、文化、生态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动摇,在更高坐标系中践行“两高两新”战略,进一步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全力构筑具有硅谷气质的创新高地。这既是高新区在发展关键阶段的战略选择,又是高新区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必然要求。”

  高端攀升,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翻开苏州地图,东起精致繁华的古城区,西至风光秀丽的太湖畔,便是苏州高新区的范围,“真山真水、青山绿水”成为高新区的一张生态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苏州高新区根据区域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批绿色新兴产业趁势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攀升,不同产业形成“聚核裂变”式的良性互动,一场由创新引领的变革正徐徐展开。

  前不久,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新建的切片生产车间在生产看似正常的情况下,不良率始终比其他车间高出7个百分点。“多亏了阿里巴巴‘云脑’,它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精度相差零点几毫米的备件上。”后经改进,这个车间良品率提升5个百分点,而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点,就可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的生产成本。这个给协鑫带来巨大效益的“云脑”,实际上是阿里巴巴工业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8月15日,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在高新区揭牌成立,计划3年内为1000家苏州工业企业进行工业大数据诊断服务,该中心将被打造成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平台。这些成为苏州高新区集聚高端要素,带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突破创新发展“天花板”的典型样本。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体系,集聚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苏州高新区制造业实现产值267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99%;其中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近1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8%,意味着产业迈向中高端。

  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已集聚医疗器械相关企业200余家,去年产业产值超58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着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去年产值近1200亿元。新能源产业依靠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协鑫中国总部、阿特斯等重大企业支撑,去年产值近150亿元。

  红利不断,创新生态与新兴业态共造软实力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创业,但是没资金、没项目、没人才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旦遇到‘创意云’平台,就迎刃而解了。”苏州蓝海彤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永泉告诉记者。

  “蓝海创意云”是蓝海彤翔自主研发的一个“互联网+文化创意+金融”的新型服务平台,将互联网的技术和众智众创的模式融合到文创行业的生产与管理中,打造一个文创领域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线上众创空间。“归纳来说,‘创意云’就是针对整个文创行业目前存在的痛点和问题,通过云端对项目、资本、技术等进行有机整合,而后再通过构建动态虚拟化的组织去推动跨地域协同创作。最后,针对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项目,通过资金、服务、资源对它进行投资孵化,这就是‘创意云’在做的事情。”

  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带来的不仅是变化,更是变革。在高新区,像“蓝海创意云”这样的新业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围绕“互联网+”,苏州高新区正在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使之成为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条具备内生动力与活力的产业链。上游有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山石网科等,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中游有更多的产业因为与互联网的对接而实现了重构,下游有各类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打造平台。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坚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放大改革“基因效应”,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打造优质创新生态的实践。

  首先对区域发展“痛点难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拿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创新营造更加适宜的“政策生态”。在集成改革方面,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出台《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探索集成改革总体方案》,系统谋划了探索集成改革的推进路径,形成了“完善权责大清单、优化权力配置”“建设政务大平台,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等8大改革任务体系。

  下一步,苏州高新区将通过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推进“互联网+”商业,创新流通服务新模式;通过推进“互联网+”文化,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的新发展;通过推进“互联网+”旅游,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和全民旅游。

  创新生态越好,发展红利越多。今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上升一位、列18位。

  产业融合: 新能源搭上大数据的“筋斗云”

  走进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切片机车间,工人们正在用“遥控器”操作机器,墙上的大屏幕上快速地跳动着每台机器的各项数据。这一个个数据正在被实时统计,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一台分选机连接了6台服务器,一台切片机一分钟最多会产生700个参数。”协鑫光伏总经理郑雄久向记者介绍:“我们前期70%的投入都用在智能机器装备上,得益于与阿里云的合作,这些数据通过云计算优化生产效率,使得产品良品率提升了0.5%。

  无独有偶,在高新区的光伏制造业中,另一家光伏企业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也通过阿里云的大数据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我们经过4年多的积累,获得了公司售往全球的5万多台光伏逆变器的数据,通过阿里云对这2-3T的逆变器发电数据进行计算,我们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家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固德威应用网络部经理仝冠生介绍,“举例来讲,这一系统可以做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自动测算电站未来7天内的发电功率,不用人为参与,就会根据家用电器的用电规律实现能源智能分配。”

  苏州高新区以“高”“新”取胜,将新能源产业列为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单位产值的提升以及引进重大新能源项目等措施,一条趋于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的已经逐渐形成。2015年12月,阿里云与高新区结缘落户到苏州科技城,签约双方约定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助推苏州及高新区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高端化智造转型。阿里云落地后,立即创造了“阿里云+协鑫”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引起业界瞩目。

  提到太阳能,光伏行业业内人士就会关心到“转换率”这一概念,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正是与太阳能转换率密切相关的一种材料。苏州晶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这种材料上的研发上做足了功夫。在不足4个篮球场大小的厂房里,仅有45个员工,就实现了年产值近3亿元。

  “通过与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进行合作,我们掌握了太阳能电池最新技术以及浆料技术的跟进,经过研发的3次技术升级,应用我们产品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从18%上升到了18.8%。”晶银新料的副总经理周欣山告诉记者。目前,晶银新材的产品已经申报了20多项专利,成功打破银浆市场的国际垄断。

  在苏州高新区,像晶银新材这样“异军突起”的新兴新能源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起30多家新能源企业,新能源产业产值已达每年200亿元规模。一条以阿特斯光电、保利协鑫科技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包括硅片生产、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光伏装备制造、太阳能逆变器等并网及储能系统生产、太阳能电池正面用银浆等配套辅料生产等,苏州高新区正在以健康、绿色的姿态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