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创新资讯
中关村大咖论道创新创业 “激情沉思再出发”
0
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数:1091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在见证了诸多知名企业迅猛成长,又迅速凋零之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什么样的“创新”能够引领市场更长时间?什么样的“创业”成功率更高?成为一个值得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创业者们理性思考和深度研究的课题。近日,由中关村人才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关村人才论坛“激情 沉思 再出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关村乃至全国的热点话题,“互联网+”风口飞扬,孵化器遍地开花……综观历史,激情过后往往才是旺盛的发展期,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迎来的汽车工业,近十年的互联网发展都是如此。如今产业界既有沉思,也有激情的沉默和反思,更有重整旗鼓再出发。此次中关村人才论坛结合“激情 沉思 再出发”这一主题,瞄准技术创新的组织创新,二次创业的人才管理创新;同时也期望通过联想集团这个案例,从制度创新来看巨大的社会价值等主题进行充分的研讨。

  清华大学教授、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从制度创新看联想的巨大社会价值》的演讲。“现在我们人才有很多,国家也非常重视,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却忽视了一点——组织创新。”吴金希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在于个体的“人”,而是微组织,尤其是以企业为主的微组织。企业组织制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其历经作坊、公司制、集团公司制,再到今天的混合制。我国历史上从晋商、徽商的身股制度,清末洋务运动开始的公司制,当代国有企业制度,也有过许多颇具价值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接班问题、同股同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组织创新仍然是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吴金希认为,柳传志领导的联想集团在股权激励、接班问题上开风气之先,颇具社会价值,但其经验尚未普及。

  此外,吴金希提出了四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的力量,人的积极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组织永远是神圣的,两者如何协调?第二是资本和知识的关系,到底是资本重要还是知识重要?第三是新老更替,基业常青的问题。新老更替是每一个创业者创业之初就要考虑的问题,当你工作到65岁、75岁时怎么办?第四个问题是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结合的问题。

  北京飞马旅发起人、工信部中欧工业4.0研究院中方院长郭昕畅谈了工具、方法对组织创新的价值和误区。郭昕表示,红极一时的手机企业HTC、微软的“维纳斯计划”等诸多从商学院体系看来完美无瑕但却最终失败,都让崇拜工具和方法的人们无所适从。郭昕认为,未来的人才可能是“U盘式生存”,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带着IT的基因。“员工在什么公司工作并不重要,‘U盘式生存’会‘上午插在这儿,下午插在那儿’”。此外,郭昕认为,组织形态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高度联系,两者边界趋于模糊是不争的事实,组织创新是永恒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蔡茂林系统梳理了技术创新的逻辑,并从亲身参与的多个创业项目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各个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蔡茂林表示,原创技术、融合集成、改善创新三类技术创新,市场进入期各不相同,成功率也大相径庭。其中,高校教师直接创业面临的挑战相当多,技术入股、学生直接参与反而成功率大增。此外,在技术创新的路上,创业领域的市场规模、是否已经有大企业参与等因素,都是创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北京中天创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敏围绕《二次创业的机制创新——人才资本时代的人才战略》进行演讲。刘敏从实践中企业如何为二次创业创造条件、总结弯路的经验、引进适合的人才并予以切实的激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刘敏认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人才资本的阶段,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同时,检验企业先进性、二次创业的魄力,主要看企业在人才资本上的投入是否大于物资的投入,教育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源核心功能确定等方面。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