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园区规划
江苏苏州高新区用“改革卷”答好“发展题”
0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数:1191 来源:苏州日报

  近日,在苏州高新区从事机电设备经营的个体户戴国栋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收获而忙碌着。“8月14日,我只用了10多分钟就拿到了全省首张通过手机App软件申请的营业执照。高新区市场监管的高效服务,为我抢占市场赢得了时间。”戴国栋说,“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谈妥了5家客户,预计今年营业额将达80万元。”

  近年来,高新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承接6项国家和省市的改革试点或任务,创新创优高新区改革品牌,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区新增科技型企业624家,增长19%;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增长2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4%。

  8大改革开辟“绿色通道”高端人才说:“高新速度”为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是高新区今年新落地创新项目中的一个代表。3月落户,当月装修进场,5月底办公家具进场,7月初搬进新装修好的临时办公楼,目前已有10个科研团队完成签约。

  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对这样的“速度”赞不绝口:“高效建设、运营离不开高新区浓厚的产业创新氛围、科学精准的政府服务。”

  这样的“速度”还体现在重大项目的落地上。“牵手”华大基因打造世界级基因科研与应用示范基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揭牌,总投资20.8亿元的中移软件园开园,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兴CLAA物联网、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落地签约,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研发平台加快推进……今年以来,一个接一个的重量级创新载体落地生根,让高新区成为提升创新浓度“舞台”上的明星。

  而这背后是高新区坚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放大改革“基因”效应,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的实践。

  改什么、如何改?高新区首先对区域发展“痛点难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拿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在集成改革方面,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出台《苏州高新区探索集成改革总体方案》,系统谋划了探索集成改革的推进路径,形成了“完善权责大清单、优化权力配置”“建设全区大数据、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建设政务大平台,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等8大改革任务体系。

  在推进“3550”改革方面,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目标,推动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的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

  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面,设立“一局一中心”,全区77项行政许可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上半年,对第一批行政审批拟划转事项进行调整,起草工作方案;推进智慧审批系统建设,硬件配套基本完成。

  同时,高新区出重拳激发市场活力,“放管服”三管齐下,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全面实行……

  3项“国字号”试点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创业者说:有了先行先试,“临门一脚”更加有力!

  “近期,我们了解到特瑞药业一系列新药正在‘整装待发’,为进入市场做最后的准备。对于7年来潜心研发的企业来说,这段关键时期的资金保障是一个重要议题,”人保苏州科技支公司副总经理巢溪源说,“为此,我们与高新区联合设立的人保科创基金,向该公司提供500万元的授信,为科创企业的‘临门一脚’提供助推力。”

  探索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设立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这是全国首例保险资金直投科技企业债权的创新实践。高新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人保科创基金等探索,就是为了瞄准区域新兴产业,引入保险等资金“活水”,完善创新生态。目前,人保科创基金已为30多家科技企业解决了近2亿的融资问题,其中债权部分全部为纯信用方式或知识产权质押方式。

  敢于“先行先试”,赢得的是先发优势。近一年来,高新区突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承接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科技服务业3项国家级试点,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和投融资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7个方面改革措施,形成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政策体系。

  在科技服务业领域,围绕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产业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产业方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政策和体制环境。以太湖金谷为依托,谋划布局新三板全产业链服务,2017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区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筹建名单,内容为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科技金融)——苏州金融小镇,并获得了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500万元资金支持。至9月底,高新区已累计培育和集聚科技服务机构超900家。

  在知识产权投融资领域,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资本的有效对接,累计引进近8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16年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落户高新区,平台系统试运行后已发展会员过百家,汇集知识产权转让信息超过2000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高新区专利转让207件,近20家企业参与知识产权投融资,年度知识产权累计质押金额近亿元,其中专利超过8000万元,商标1500万元,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金额近4000万元。

  144亿元下好富民惠民“一盘棋” 本地居民说:钱包更鼓了,生活更美了!

  最近,苏州清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新三板”上市各项事宜,其负责人石泉表示:“登陆‘新三板’后,我们将加大创新步伐,进一步抢占市场,未来3年内收入增长达到30%。届时,可让狮山居民‘股东’享受更多红利。”

  一家民营科创企业何以给本地居民输送发展红利?

  “为了应对区域资源要素紧缺等情况,我们打破传统合作社‘藩篱’,组团成立股份合作联社,集中资金、聚力创新,投资组建创新设计制造中心等载体,孵化了一大批像清泉环保这样的企业。”狮山街道经济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建华介绍说,目前该街道参与分红的总户数10976户,总股份493640.5股,2016年度股金分红金额3578.01万元。

  将合作社“股金”打包投入孵化载体,追求的是长效“造血”效应,是高新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富民惠民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近来,高新区坚持利民惠民,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发布《2017年富民强村工作意见》,提出了“启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试点、稳步推开‘政经分开’改革试点、加快富民载体建设”等10项重点工作。

  富民惠民首先要提升“获得感”。高新区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扎实推进8大类25项、总投资144亿元的为民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增长8.6%,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保参保率均达99.9%。

  不仅要让居民钱包“鼓起来”,还要让生活环境“美起来”。在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方面,高新区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和智慧交通系统总体规划研究,狮山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有轨电车、协调推进轨道交通相关线路建设,完善区域大交通格局。完成新区公园景观提升,整合何山公园,打造成为苏州市区最大的城市公园。高标准规划狮山广场项目,加快运河风光带景观设计工作,打造特色山水文化景观。

  10项创新书写社会治理“联动篇” 社区建设者说:构建和谐家园,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车乱停,垃圾乱扔,草没人修剪,小区环境乱七八糟。”提起以前怡馨花园小区环境,业委会业主代表老李就忍不住吐槽。当时,由于上届业委会瘫痪,致使物业公司无人监管,小区管理问题频现。为此,枫桥街道人大工委创造性地提出“N+X”小区治理模式,发动居住在小区内的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小区业委会建设。如今,业委会运作明显规范,对物业的监管更加有效,物业费收缴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超过90%,车位费收缴率近100%。“大家都参与进来,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精准,小区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小区物业、居委会、业主如何实现和弦共振?如何下好城市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等社会治理“一盘棋”?除了突出基层创新,高新区最近还积极做好创新社会治理“顶层设计”,推出了综合治理联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建设等10项创新举措。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正在打造社会综合治理三级联动平台,将治理力量延伸至“神经末梢”。该平台在原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12345便民服务中心职能基础上,与区110接处警中心对接,整合建立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将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每一级都有平台负责人,夜间有人值班,做到24小时处在运行状态。

  为了让综合治理“拧成一股绳”,高新区还积极推进城管、交通运输、公安交警“3+X”执法队伍建设,并推进“3+X”向属地延伸,集中破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机制常态化、效能最大化。

  同时,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新区将对全区200多平方公里进行全景CT式扫描,为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5大类121小类城市管理部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建立后,城市的每一根‘汗毛’都一清二楚,这样维护、管理将更加精准、科学。”高新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新市民办事难问题,高新区还统筹现有资源,推进建设新市民事务中心。该中心由公安、人社、教育、住建、卫计、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可更好地为新市民服务。届时,新市民只要到事务中心,所有涉及的社保、子女就学等等事情可以一站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