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新城市
湖北孝感高新区42家军民融合企业年创造产值超百亿元
0
发布时间:2017-08-14 浏览数:1260 来源:湖北日报

  上世纪80年代末,几家只有神秘编号的企业,按照“三线”调整搬迁的国家部署,走出深山,扎根孝感。

  20多年过去,这些军工企业在孝感不断裂变发展,又一次挺立在国家战略前沿。

  近年来,孝感抢抓军工产业优势,以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使军民融合产业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力点。目前,孝感国家高新区内的42家军民融合企业,年创造产值超百亿元。

  智造引领 裂变新动能

  7月30日,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600多台车辆装备接受检阅,来自孝感的万山特种车再次骄傲地发动引擎。

  飞天、探海,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曾屡建大功。今年4月,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火箭推进剂,由万山挂车转运;一周后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也由万山重型平板运输车提供船体分段运输。

  鲜有人知的是,作为老牌军工企业,万山公司研制生产的民用重型平板运输车已达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载重吨位涵盖35吨至1000吨级,成为重型平板运输车通用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者。“10年前,重型平板运输车全得靠进口,现在我们的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京华介绍,去年5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载重1000吨的重型平板车成功下线。此前,千吨级重型平板车作为世界上最大载重吨位的平板车,产量不足5台,仅德国能够制造。去年以来,公司又先后挺进铁路、核电等新领域。

  像万山公司一样,三江航天家族的不少“小伙伴”竞相发力,发掘民品市场。成立仅5年的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深耕矿山领域,研发出首台国产220吨多轴重型矿用自卸车、全球载重量最大的363吨两轴重型矿用自卸车、全球首台纯电动适时四轮电驱动井工矿运输车等。红阳机电公司研发的激光焊接机器人和全位置管道焊接机器人,成为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领域中响当当的“钢铁裁缝”。

  园区壮大 集聚兴活力

  “对新建、扩建的军民融合生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超过5000万元的,按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对军民融合企业在我市独立或联合实施的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年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达到合同约定要求的,按其当年在本市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80%的标准给予奖励,连续奖励三年……”

  今年6月,孝感市出台的促进招商引资四项共28条措施中,专门拿出5条奖补措施,向省内外军民融合企业送出“橄榄枝”。

  目前,由三江集团领军,汇聚了三江重工等10多家大型企业,裂变出松林国际等40多家中小企业,红阳、万峰、红林等军企与民企结成机器人产业联盟。原4404厂通过与外企、民企嫁接,孵化出爱普科斯、捷能光源、大禹电气、汉达电子、瑞莱特汽车照明等5家规模以上企业和8家小微企业。一支涌流着军工血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军团生机勃发。

  为推进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孝感把特色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相继规划建设了四个“军转民”产业园区——以特种车辆、摩托艇等为主的三江航天产业园;以重型汽车、高档专用车及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等为主的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以电子专用设备、特种光源为主的汉光科技光电产业园;以激光器、光电检测仪器为主的华中光电产业园。近3年,通过发行城投债、吸纳社会资本,孝感投资100多亿元提升园区功能,筑起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骨架。

  平台助力 承接新供需

  在孝感市高新区六合工业园创业路,有一家生产电力工程配套产品的民营企业——湖北德美电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德美电控牵起了军工企业的衣角。2015年,华中光电公司为了一批急需的元器件,四处找寻能够研发生产的厂家。当时,本地尚无企业能够生产这种产品,只能从外地购入,成本过高。在孝感市国防科工办牵线搭桥下,德美电控被推介给华中光电。经过技术攻关,德美研发的产品验收合格,成为华中光电的固定配套商。

  “‘参军’后,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对将来更有信心。”德美电控负责人李红樱说。

  该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民参军”目前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参军”路径窄,二是军民信息不对称。为此,市里建立军地互动交流机制和军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军民融合企业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组织产品对接会、搭建“孝感航天云网”项目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参军”通道。

  连续多年,孝感开展产需对接服务,组织纵能机械、鑫美电子、中碧环保、米婆婆等一大批民企与军企成功对接,在精密仪器加工、房车研发生产、塑料配件采购、数字化车间改造等方面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