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合作进程
马鞍山产学研“联姻”风生水起
0
发布时间:2017-08-11 浏览数:1963 来源:南京日报

  一边是硕果累累、期待实践检验的高校科研成果;一边是在市场经济中奋力搏击、亟需知识技术护航的企业。近几年来,马鞍山市或成立院士教授智囊团,或请高校设立研究院,或不拘一格培育人才,通过政策引导、搭建服务平台,让双方“联姻”,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搭建研发平台

  谋化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

  “推进产学研合作,要立足马鞍山优势产业,谋化转型升级路线图。”马鞍山市科技局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李吉安告诉记者,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新产品、催生新产业。为此,马鞍山建立了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形式,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首先,聘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士为高级顾问,建立院士工作站。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通科技创新发展“最后一公里”。目前,马鞍山已建立了南京大学都有为、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等11个院士工作站。

  其次,共建研究院,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马鞍山市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组建了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安工大马鞍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

  三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企业参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发布会、对接会,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到马鞍山企业调研和技术诊断,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研发平台的建立。

  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推进载体建设

  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2011年,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2012年,马鞍山设立郑蒲港新区……近年来,马鞍山市不遗余力推进载体建设,先后建成3家国家级产业基地,1家安徽省级产业基地。

  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是今年宁马一体化重点共建的项目,上半年刚刚建成运营,就形成了2个产业化落地项目及5个产学研对接项目。

  位于郑蒲港新区内的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则依托南京大学科技人才优势,解决企业技术瓶颈。目前,已成功引入瑞声科技项目。南京大学OLED团队与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团队及课题组等6个团队已陆续进驻研究院。

  今年5月,马鞍山市博望区全国剪折机床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现场验收。“目前已有3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博望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军说,博望区还相继成立了安徽省级刀具热处理中心、中国航天科工北京航天数控(博望)研究中心、南京工程学院数控装备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平台,助推博望形成以机床、刃模具和机床配件为主导,产业链配置较为合理的特色产业集群。

  科技政策护航

  精准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科技政策护航

  “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密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李吉安说,为吸引人才落户,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马鞍山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精准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一是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倍增的科技政策》,对企业成果转化、产学研活动进行精准扶持;二是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活动,科技成果活动以补助的形式进行资金支持;三是制定出台《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利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科技型企业就融资难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四是制定出台《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每年培育50家具有高成长性和行业优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发放委托贷款的方式鼓励支持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马鞍山市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近300余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多项。

  李吉安认为,马鞍山产学研融合发展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产学研各方对自身的定位不清、产学研合作形式比较单一等。他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建立教学实习、成果转化基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源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