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应怎样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何吸引高端人才?怎样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8月3日,在各分组讨论会议上,这些话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创新人才
建公寓发人才卡全方位服务
近两年来,惠州狠抓人才引育,强化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撑。共引进国内外院士4名、创新团队39个、领军人才69名。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高端人才仍显不足。
在分组讨论期间,互联网公园孵化器总经理叶经泽介绍,周围有不少同学都是从惠州走出去的高端人才,有的在国外工作,有的在国内一线城市打拼,每次聚会大家都会谈及回乡创业的意向。可见,这些惠州籍人才对家乡有很强的归属感,也希望回到惠州创新创业。
为此,他建议惠州在人才引进培育过程中重视这个群体。当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了解惠州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在外的惠州籍高端人才回到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仲恺科技园孵化器执行董事李胜提出,惠州要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政策红利和青山绿水吸引高端人才团队和优秀项目落户。由于创业团队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包括场地、资金、人才公寓以及项目申报和创业辅导等,单靠一两个部门很难实现。他特意提到,很多团队在进驻前会提出人才公寓的需求,希望惠州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介绍,目前该区正在加快启动“人才周转公寓”建设,以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同时,发放“惠阳高层次人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涵盖办理落户、创业、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科技项目申报等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以医疗为例,持卡人可享受医疗照顾待遇,在定点医疗保健单位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可优先享受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
创新平台
放眼全球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创新平台起着力量“倍增器”的作用,从而成为创新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这既包括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也包括高校和各类科研基地。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惠州新型研发机构中的“老资格”,该院院长助理吴海波说,《实施意见》(即《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提到惠州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十大工程”,对照这些内容该院可以继续发力。比如创新平台的构建,惠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容后,大亚湾科创园也被纳入其中,这对中大惠州研究院是一个利好。
近年来,该院响应政府号召,以精细化工为主体,通过升级科研能力,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做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这个工作正在部署和推进当中。同时,希望通过平台打造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为此,该院团队于上月访问以色列,和希伯来大学商谈技术转移、人员互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希望进一步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惠州的相关产业迈向更高端。
广东省技师学院院长夏青指出,近年来该校明显感觉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原因是人才不足,“广东省技师学院原本是一个技术学校,教职工层次不高”。据了解,广东省技师学院总部位于博罗县县城,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他表示,惠州市和博罗县的人才政策为该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接下来该校将争取成为惠州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基地。
创新环境
投入3个“1000万元”基金
在今年6月的“企业服务月”中,惠州推出了首席服务官制度,由首席服务官一对一为重点项目提供精准服务,以此优化惠州营商环境。在当天的分组讨论中,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也成为热点话题。
对此,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表示,将结合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点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和创新评价考核力度,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生态链。
今年,惠阳将重点投入3个“1000万元”,设立科创母基金、产业基金和成长基金,重点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业态。目前,中小微企业成长基金已经成立,科创母基金将在年内成立。
惠州市副市长林洪认为,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城市观念引领创新的行动,增强创新驱动的源动力。同时,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通道。近期的首届科交会等一系列成果展示会都是打通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全面发动创新驱动的引擎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能量。他认为,还要发挥惠州本土的优势,寻标对标先进城市,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总之,要营造创新的土壤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目标冲1200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创新型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和主要抓手之一。
2016年,惠州高新技术企业共有466家,但和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相比有较大差距。《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惠州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1200家。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力强认为,在3年时间内增加几百家高新技术企业,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要怎么实现?
他认为,一是通过“海绵行动”,对标深圳、对接深圳东进战略,用好惠州毗邻深圳的先天优势,尽量吸纳深圳的创新资源、创新企业的外溢,让它们在惠州扎根落户。二是推动企业自身的创新,使之成为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带动整体发展的企业。只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惠州扎根,惠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够落到实处。